2009年1-12月,全省利用外资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547个,同比增长5.8%,实际使用外资459787万美元,同比增长14.8%。
全省外贸完成进出口总值101.5亿美元,同比下降19.1%。其中,出口54.9亿美元,同比下降34.7%;进口4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9%。
全省国外经济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业务累计新签合同额15.61亿美元,同比下降36.9%;完成营业额1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24%;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4204人次,同比增长35.32%;月未在外44179人,同比增长7.84%。核准境外投资企业93家,总合同投资额53.43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11.9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1倍和5倍。
全省内贸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同比增长1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1.1 %。
一、商务运行的主要特点
1、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稳中有升。今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054个,其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和投资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222个,转移项目新增税收21.8亿元,新增就业人数17.4 万人。由于承接产业转移效果显现,在外需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加工贸易保持平稳,全年仅下降4.6%,进口完成4.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倍;新增服务外包从业人数1万人,同比增长700%。特别是以三辰、山猫、宏梦等公司为代表的影视动漫企业,成为在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外包企业集群。服务出口的国家(地区)由2007年仅日本等少数国家,扩增为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香港、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2、消费增长迅猛,农村市场消费增幅多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消费品市场一度出现了大幅波动。1月份受节日因素影响,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延续了上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处于全年最高点;2月份开始出现明显回落,下降到18%以下,3月份仅增长16.9%,增速为全年最小的月份。为贯彻落实国家促消费、保增长的方针政策,我省出台了《关于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的实施意见》,省级财政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增加1亿元资金用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相继出台,极大地提振了城乡居民消费信心,迅速扭转了消费下滑的状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自4月份开始稳步回升,5-9月份稳定在18%以上,10月份开始再次加速回升,四季度增幅都在19%以上,12月份达到20.5%,为全年次高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年同比增长19.3%,高出全国平均增幅3.8个百分点。
为了刺激农村消费,国家先后启动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目前,我省农家店已覆盖1643个乡镇、9915个行政村,所有农家店销售总额76.6亿元。截至12月31日,在全省14个市州设立了10476个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222万台,销售额40.6亿元,已补贴到户189.92万台,补贴金额4.66亿元,销售量、销售额在全国第二批启动的9个省市中排名第一。汽车、摩托车销售量55.79万台,销售额67.68亿元,已补贴到户51.76万台,补贴金额5.96亿元。2009年,全省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7.03亿元,同比增长19.3% ,增幅多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市场。
3、利用外资一直保持以两位数稳定快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吸收外资下降2.6%。随着省委、省政府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等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加快,我省利用外资逆势增长,每月实际使用外资都保持12%左右的增幅,并扭转了近几年来合同外资与到位外资一直“倒挂”的现象,显示出我省利用外资后劲良好。
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批大项目进展顺利,2009年实际到位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8个、同比增长24.32%,占全省总额的56.87%、比上年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到位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1个、同比增长57.14%,占全省总额的12.55%。
4、外贸在曲折中前进,上半年总体态势稳中趋升,下半年波动明显,进口增长强劲。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外贸进出口下滑明显,除9月、11月、12月外,其余月份单月外贸额同比下滑幅度均在20%以上。上半年总体发展态势较平稳,除2月份外,其余月份贸易额环比均保持小幅增长,7月份后出现明显波动,9月达到11.3亿美元峰值后10月份又回落至8亿美元以下,之后又开始新一轮回升。出口波动相对平缓,月度环比总体保持稳中缓升的状态,进口则展现出强劲动力,增长幅度较大,在全国8个进口增长省市中,我省增幅列全国第4。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小于出口总体降幅,烟花、爆竹等具有刚性需求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全年出口3.2亿美元,增长9.2%)。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来势较好,其中出口3亿美元,同比增长6.2%,进口4.3亿美元,同比增长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5%,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
5、对外投资快速发展,实际发生额列全国首位。2009年,我省新核准境外投资企业94家、中方合同投资额已达到11.93亿美元,超过历年对外投资中方合同投资额的总和。对外投资实际发生额10.1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
一是跨国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新亮点。全年共发生6起并购,合计中方合同投资额9.9亿美元,约占同年度全省境外投资总额的 83%。投资目的国主要为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德国、荷兰、英国等。
二是民营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2009年,我省新批民营对外投资企业83家,中文合同投资额达1.5万美元,占总中方合同投资额的13%。以邵东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投资兴业,抱团发展,并在老挝、泰国先后成立了湖南商会,在泰国设立了湖南工业园,带动当地产品和大批劳动力走出国门。
6、对外承包工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增强。2009年我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营业额也仅小幅增长。但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不减。一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2009年我省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和中南市政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对外承包工程资格,还有多家企业在申报过程中。二是一批设计院所异军突起,承担国际项目的能力增强。如中南勘察设计院、中冶长天、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开展规模越来越大。三是对外承包工程方式不断创新,开始尝试带资承包。
二、商务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园区利用外资发展极不平衡,日本、德国来湘投资下降较大。2009年,全省77个省级以上园区虽然利用外资增幅较大,但发展极不平衡,有半数省级园区全年实际到位外资数为零。我省园区利用外资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日本来湘投资在2006年、2007年均居我省前十位,2008年来湘投资从上年的6216万美元下降到1276万美元,2009年又下降到只有336万美元,但日本2009年在我国的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德国来湘投资在2006年居我省第九位,此后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到仅845万美元,居来湘投资32个国家和地区的第十八位。
2、机电产品、钢材及资源性产品出口大幅下滑。位居2009年我省出口前三名的机电产品、钢铁、农产品均出现下降,降幅分别为34.11%、56.11%、1.44%,此外,未锻造的银、锰等资源类产品出口也大幅下滑,降幅分别为44.93%、65.79%,上述五类商品占2009年出口总额的近70%。
3、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对外承包工程后劲不足。由于我省对外承包工程市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受金融危机影响虽小却呈放大效应,经济受冲击程度较深。再加上我省承包工程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不够,抗风险能力较差,工程总承包项目较少,分包项目多,这些都影响到企业获得新签项目。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快速回升,全年累计指数同比降幅较大。2009年,随着消费需求增加以及食品价格的上涨,我省物价总水平持续回升。2月份当月物价指数快速回落,3—7月份在低位徘徊,8月份以后直线回升,全年当月物价指数呈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走势,累计物价指数呈“L”型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6,跌幅为6.04%。2009年,8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表现为“五涨二跌一持平”态势,其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0.2%、0.2%、0.3%、0.5%和1.1%;衣着类商品价格持平;居住、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跌3.1%和1.8%。1-12月,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5.0,其中产品畜、化学肥料价格分别下降25.0%和7.8%;农药及农药械、饲料价格分别上涨1.5%和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