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模式,成功秘诀是什么?
1、苏州工业园区模式:核心的问题是人才
苏州工业园区的模式能不能在中西部推广?曾经多年担任苏州工业园工委书记的陈德铭认为,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跟它挨着上海,以及苏州的地域、经济、人文有关系。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可以复制,国内很多地区也正在复制,其中,核心的问题是人才。
中西部很多地方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好,但是怎样用一种世界的眼光、从全球角度去看去思考问题,却是很重要的。
陈德铭回忆,当年新加坡和中国的合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苏州所有乡一级以上干部,江苏省各部门、中央各部门有关该项目的干部,全部到新加坡去培训。培训的机票费由苏州出,在新加坡的费用是新加坡出。
新加坡上的培训课,一个讲如何亲商招商,比如说他们在世界各地招商的代表是有任务的,一年要敲100个跨国公司的门,要做到有十分之一也就是10个公司到新加坡去考察,最后成功1个。第二,他要讲城市的建筑规划理念、生态环境,还有讲到他们的养老金制度等。新的人才要有国际的视野,当年设立苏州工业园的时候,我们经常到广东去,看到他们的服装、鞋帽、家具发展很快,我想我们不能再发展这个,就以电子和机械为主,那么现在那些(中西部)地方是不是也要根据当地的能力、资源、现有条件来发展,不要完全用雷同的产业政策去照顾。
2、苏州工业园模式经验:招商团队的成长,比招商金额更重要
从工业园区的选址谈起,陈德铭说,李光耀曾向他讲述选择落户苏州的原因,一是靠着上海,可获得各种现代化大城市的辐射,二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苏州有人文的优势,而李光耀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陈德铭指出,近20年过去后,苏州乃至整个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仍然是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地区,他深感李光耀是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资政选择在苏州,是很正确的”
在苏州工业园早期的组织构架、规划等等方面,李光耀都直接给予指导,并且多次亲赴工业园区。园区动工那一天,李光耀说的一句话让陈德铭非常动容。“他说,如果十年以后我们的工业园区取得了成功,我会在九泉之下,脱帽向你们致敬,我当时真的很感动”。
不过,工业园区在发展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新中两国因为在文化、管理经验和法律制度上的差异而出现矛盾。
陈德铭说,头几年的发展总体双方配合还是比较和谐,双方为制定工业园区的规划和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一起奋斗,“夏天汗流浃背的时候穿着汗衫短裤,一起在工地上劳动”。不过,在苏州工业园区动工几年后,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大爆发使得招商引资的工作变得困难,双方的矛盾也渐渐浮上台面。
那时中国的国际资本开始往外流,但苏州工业园区正好刚刚完成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准备对外招商引资,外资流出导致园区的部分项目与周边一些开发区形成了竞争关系。于是,李光耀向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反映相关问题,江泽民非常重视并指示时任中国副总理李岚清具体处理。新中双方接着展开磋商、沟通与谈判,当时担任苏州市长的陈德铭深入参与,并与新方进行了一年多的磋商。
陈德铭说,“整个讨论应该说非常冷静的、理智的,也是比较融洽的”,双方协商期间的很多想法都获得李光耀支持。陈德铭表示,他完全可以理解李光耀坦率面对及处理问题的态度,金融风暴当时给新方带来了压力,而新中在合作上出现的问题确实应该面对并解决。
新中合作出现困难,陈德铭说,李光耀当时强调,不应只着重招商引资的金额,还应该注重团队的成长。为确保园区发展顺利,陈德铭后来除了担任苏州市长,也兼任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在回头看,陈德铭表示,当年因苏州工业园区出现矛盾而累积的经验之道,让中国方面学会如何与不同制度的国家去合作、跟世界每一个国家交往,包括在区域合作与多边领域谈判中,都必须找到双方或多方利益的交汇和共赢。对个人而言,陈德铭认为,这为他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工作累积了经验。
2002年1月,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陈德铭率团访问新加坡,再次与李光耀见面。陈德铭特别向记者提及,李光耀当时对他讲的一段话,至今对他本人、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者、对苏州民众都起很大的鼓励作用。
李光耀说:“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有13亿人口,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完全跟得上新加坡”。他还强调,苏州与上海很近,一小时车程就到,可以成为上海以外最美的城市、最有效率的地方,已经确定的计划不要随意更改,要建设漂亮的城市,给人民、客商和旅游者一个好的环境,“新加坡可以做得到,你们也完全可以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