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这个周末,大部分湖南企业的HR,都会聚集在一个地方——上海。
上海徐汇滨江。(资料图片)
9月27日,“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行动上海站专场招聘活动,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500余家企业单位提供近1.8万个岗位,释放出巨大的招才引才诚意。
上海,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湘沪同饮一江水,共处长江经济带。从洞庭湖到黄浦江,“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与“开放包容”的上海气质将再次交汇共鸣。
水脉相连,人文相通
洞庭湖与黄浦江,虽遥距千里,却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激荡中水脉相连、人文相通。
上海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发祥地。19世纪60年代起,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集团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为上海近代工业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规划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作为清末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机器动力兵船,也成为湖南技术人员进入上海的重要通道。在李兴锐、聂缉椝(曾国藩女婿)等湘籍总办主政的二十年间,大量湖南工匠涌入上海,占江南制造总局员工总数的30%,形成最早的湖南赴沪“打工潮”。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厂房。
湘系官员积极支持民族资本发展。聂缉椝创办的恒丰纱厂,成为湖南人在沪最大的民族企业;刘坤一等湘籍督抚推动上海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兴起。这些实践,都为上海近代经济格局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与湖南这一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策源地,共同奠定了中国革命的伟业基石。
1920年,毛泽东赴上海与陈独秀会面,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此后,上海成为毛泽东等湘籍革命家活动的重要舞台——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即一大、二大、四大都在此召开,中共中央机关有十二年驻设于此。蔡和森等湘籍青年从上海启程赴法勤工俭学,《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在此译介传播,深刻影响了一代湖南革命者。
从“睁眼看世界”的开放胸襟,到坚定不移的革命担当,湖湘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并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中得以延续与升华。
今日上海街头,仍随处可见深厚的湖南印记。
衡山路、岳阳路、长沙路等以湖南地名命名的道路,织就一张湖湘文化的地理网络。昔日斜桥边的湖南会馆,悬挂“吾道南来”匾额;附近的瞿真人庙曾是湖南移民的精神寄托,其所在的瞿溪路至今承载着这段集体记忆。
衡山路路牌。
从江南造船厂(前身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业遗产,到中共一大会址的红色地标,湖湘文化的烙印已深深嵌入上海的城市肌理。
“沪湘”赋能,“湘沪”成就
中国首个国家级新区、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首个跨省域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从“后卫”走向“前锋”,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带动长三角区域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
地处内陆的湖南则苦练内功,工业实现后发赶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南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培育出华菱钢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也正是那一年,湖南在上海举办首届“沪洽周”,借助上海国际化的综合平台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
湖南需要借助上海国际化的综合平台优势,再次“睁眼看世界”。
上海企业也需要利用湖南的综合成本优势,寻求更大市场空间。
第七届进博会人文交流展示区湖南馆。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摄
然而,湖南从来不是被动承接。
20多年来,湖南从上海引入高附加值项目,吸纳资金的同时,学习上海的改革创新做法,以及沿海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倒逼本地产业升级,形成“转移—升级—再转移”的良性循环。
湖南也从成本“洼地”,逐步成长为制造业“高地”,让不少总部设在上海的企业,将湖南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首选地”和“机遇之地”。
博世长沙、上汽大众长沙工厂、百胜中国、麦德龙等,都是湖南和上海的“共同好友”。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
湘伴君还记得,2013年湖南投资最大的项目,是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湖南(长沙)项目,第一期投资超过120亿元。
当时有媒体评价,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成为在湖南最受欢迎的上海男人——他不仅带来了优质的上汽新车,更有年产30万辆的上海大众项目和四五千个工作岗位。
近年来,在上海结成“新沪商”群体的湘商们,还带动沪商成为“新湘商”,最终“湘沪”成就。
如今,湘沪合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深度。
湘伴君仅选两个故事,来说明上海和湖南之于彼此,意涵已更为深远。
第一个,看战略合作。首届“沪洽周”,全称是“湖南(上海)投资洽谈活动周”。2018年,“沪洽周”悄然升级为“湖南—长三角经贸合作洽谈周”。
由此可见,上海之于湖南,超越了单纯的产业合作关系,上升为湖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接全球资源的重要“跳板”。
第二个,看高层往来。去年4月,湖南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大家对标学习上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做法。从“工业锈带”蝶变,到城中村治理,从城市管理到绿心保护,“人民城市”的“上海答卷”是湖南学习的榜样。
今年8月以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密集会见或调研多所上海高校。没多久,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纷纷来到湖南,调研湖南在超级计算、网络安全、磁浮交通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寻求合作契机。
华东师大代表团调研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图源 华东师范大学
湘沪合作,人才交流是题中之义。
眼下,湖南打造“三个高地”、推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无不需要高层次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上海高校资源丰富,培养了大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人才,刚好契合湖南发展所需。优秀毕业生来湘,可以找到广阔的就业创业舞台。
“博世长沙中高层管理者中,有不少是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来到长沙的。”博世集团总部位于上海,作为企业管理者,博世长沙总经理魏彦深刻感受着湖南对上海等地人才的“磁吸力”。
魏彦说,国际直航相继开通、人才新政颁布、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科研资金奖补政策……湖南对人才越来越友好。
正如洞庭湖与黄浦江的水脉终将汇流,湖南与上海的人才潮、创新潮、发展潮,也正以长江为纽带奔涌融合,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敬请关注“湖南商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