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内贸流通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等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加快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全省建设强大消费市场取得新成效,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生活性服务业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为推进湖南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消费规模质效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全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创新高,从2012年的7854.9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18596.9亿元,年均增长10.1%。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2年的不足50%提升至2021年的62.6%,连续多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从消费形态看,202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实现零售额分别较2012年增长105.4%、67%,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类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分别较2012年增长131.1%、84%、169%。从城乡结构看,全省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局面。2021年,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14.6亿元,年均增长14.71%;农村居民人居消费由2012年的5870元上升到2021年的16951元;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082.3亿元,年均增长9.47%;全省城镇居民消费由2012年14609元上升到28294元。
二、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
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线上线下、多业态融合成为流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城市综合体、社区团购、直播带货、无接触配送等方式蓬勃发展。全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以来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45.7%,网络购物成为居民消费重要渠道。全省形成了以长沙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其他市州协同发展的电子商务发展格局。长沙、株洲、郴州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长沙市、益阳中南电子商务产业园、岳阳电子商务产业园评为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全省79个县市成功申报为全国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市,其中7个县获得二次支持,3个县市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激励县,实现了40个原国家级贫困县100%全覆盖,全省县(县级市)覆盖率达到82.8%。长沙市、怀化市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长沙市黄兴南路步行街入选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17.5%降至2021年的14.7%。
三、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全面落实流通“千百工程”,推进商贸流通企业“破零倍增”。2021年限上商贸流通企业突破1.33万家,比2012年新增8700家。老字号企业从2012年的3家发展到2021年的184家。全省零售贸易企业超过4万家,步步高、通程控股、友阿集团、佳惠商业等企业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零售连锁百强。截至目前,我省已认定国家级“绿色商场”35家,居全国第3、中部第1。累计获批7家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企业、4家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4家企业入围全国商业科技创新应用优秀案例。长沙市便利店发展指数连续4年稳居全国前三。兴盛优选、天鹅到家成为全国社区团购和家政服务头部企业。文和友、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黑色经典等新消费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长沙城市夜经济活跃度排名全国第3,长沙五一商圈、常德市柳叶湖河街等10地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四、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通过实施都市商圈提升、社区商业示范、物流和商品市场集群培育、县乡流通再造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山货进城、城货下乡、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基本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统筹的市场体系。2013-2015年,实施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改造、升级农贸市场1432个,总投资56.9亿元。2015-2017年,实施边贸市场促进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支持项目130个,省级财政支持1.07亿元。2017年6月,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支持农贸市场灾后重建。2019年,省级财政安排4895万元支持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支持新建和改造项目67个。2020年,省级财政安排8000万元用于马路市场安全隐患专项整治的配套市场建设,支持新建和改造集贸市场812个。2021年,统筹安排资金3952.47万元,支持14个市州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35个,市场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其中长沙高桥大市场、长沙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长沙湾田国际建材商贸物流园、湖南钢材大市场、长沙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5家进入2021年“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全省冷链仓库保有量超过520万吨,居全国第10位、中部第2位,实现市县全覆盖。所有建制村实现了直接通邮,所有乡镇有了快递网点。
五、内外贸融合成效明显
加强与跨国零售商、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积极引进进7-ELEVEn、中百罗森、宜家等著名跨国连锁品牌进驻我省。长沙、岳阳、湘潭、郴州4个城市先后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岳阳城陵矶港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建设,累计采购清关企业近2万台,清关量位列全国同类口岸第五,内陆港第一。中非经贸合作产业园迈出实质性步伐。10年来,全省举办大型展会超过1000个,年均展览面积超过350万平方米,连续成功举办6届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省市县三级联动持续开展“乐享消费 湘当韵味”消费促进季和“味道湖南”美食季活动,“味道湖南”开展各类专题活动300多场次,评选出30道金牌菜、70道银牌菜、200道招牌菜,湘菜在国内外影响持续扩大。连续成功举办2届中国城市夜经济发展论坛,夜经济成为湖南消费新名片。深入推进电商扶贫、劳务扶贫、家政扶贫、驻村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数商兴农”专项行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2021年,全省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308.38亿元,同比增长25.16%。“百城万村”家政扶贫带动就业超3万人。
六、市场应急保供成效显著
健全完善了市场运行监测系统,加强对市场的日常运行分析,同时压实“菜篮子”责任,实行全省联保联供,市场保供应急预案逐步完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保供稳价工作,建立健全了全方位市场运行监测体系、供应链风险排查体系、预警储备体系、应急预案执行体系、防疫保供考核评估体系“五大工作体系”以及生活必需品市场日报监测制度、市场供求情况周报制度、每日市场供应异常情况零报告制度和脱销断档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制度的“四报告”制度,在应对疫情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生活必需品供应。积极支援兄弟省市疫情严重地区,彰显湖南商务担当。
七、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政策推动、规划引导、行业规范等软环境方面稳步推进,政策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多项涵盖流通各领域的政策文件,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简政放权,取消石油和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审批、下放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有效加强成品油、拍卖、二手车、特许经营、再生资源等事中事后监管。运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推动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大力优化线上消费环境,加大力度打击网络刷单炒信等黑色产业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和消费后评价。
敬请关注“湖南商务”
微信公众号